近年来,智能电视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丰富用户视听体验的同时,也暴露出“套娃”收费、操作复杂等突出问题。2023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正式启动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以下简称“双治理”)工作,旨在解决智能电视市场“套娃”收费、操作复杂相关问题,提升用户观看体验。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科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深度参与“双治理”工作,为推动行业规范发展、保障用户权益以及电视行业的转型升级贡献了重要科技力量。
一、工作背景
智能电视普及后,电视“套娃”收费乱象频发:用户需购买基础服务费、付费频道、点播服务及增值服务等多层会员,收费项目叠加导致消费成本激增,严重削弱了用户观看意愿,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用户权益,也制约了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操作复杂方面,传统机顶盒因遥控器操作繁琐,为用户带来诸多不便,且机顶盒与电视机分离导致连线多、盒子摆在电视机前方不够美观等,影响了用户对电视观看的满意度。
“双治理”工作启动后,广科院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单位,迅速组建专项工作团队,按照“总体谋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解决”的工作思路,全面助力广电总局推进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便捷看电视的需求,推动广电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链条协同攻坚,多维度技术创新
广科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与产业链各方紧密协作,在芯片研发、系统优化、硬件设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技术攻关,从制定技术指南、研发管理系统、优化管理政策等维度推动治理工作落地。
1.精准摸排,统筹规划,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广科院工作专班对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三大业务体系的5.56亿台终端设备进行全面梳理,完成数千页检测报告,精准识别收费包数量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等核心问题。广科院在总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工作组的指导下,分三个阶段落实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工作。
l 第一阶段聚焦“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三大问题:实施页面整改、收费整改、运营整改三方面举措,在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三大领域整体压减收费包50%以上、提升消费透明度,打造界面更清晰、收费更合理、内容更丰富、选择更自由的收视体验,使电视“套娃”收费现象得到显著改观,人民群众看电视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l 第二阶段全面开展优化强化互联网电视播控管理工作:聚焦解决电视机厂商和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在播控管理工作中权责混淆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规范互联网电视传播秩序,牢牢把握广电意识形态属性、公共服务属性、技术产业属性,推动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和终端厂商依法合规深化合作,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视听体验。
l 第三阶段着眼解决深层次问题根源,扭转行业乱象,建立长效机制:一是组织7家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和终端厂商密切合作,实现了集成平台对1.8271亿可升级终端的播控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集成平台缺位、电视厂家越位”的问题,改变了多年以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业乱象,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坚持完善顶层设计,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参与设计互联网电视管理框架,梳理工作经验,探索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方向、合作模式和管理办法,用制度为互联网电视业务划定了“红线、底线、基线、高线”,搭建起互联网电视管理的“四梁八柱”。
2.推动芯片研发、系统创新、硬件设计
一是推动海思、瑞芯微、晶晨和国科微等芯片厂商采用国内先进的工艺制程芯片,为机顶盒带来更高性能与更低功耗,不仅提升了机顶盒的运行效率,还有效降低了设备的发热量,增强了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二是采用自主研发TVOS5.0等操作系统,实现安全可控、功能齐全的目标。该系统通过优化软件架构与算法,提升了机顶盒的响应速度与操作流畅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使用体验。三是研发出体积小巧、重量轻、材质优良的机顶盒。机顶盒体积不超过75cm³,重量不超过80g,采用航空铝合金散热与高耐热阻燃塑料材质,不仅外观精致,还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与安全性。四是创新使用直插式设计,使机顶盒与电视机的连接更加便捷,无需繁琐的连线,大幅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3.兼顾批量部署、产业兼容
采用统一的硬件设计,在IPTV领域使用现有属地化的操作系统、软件中间件,最大限度地适配原有业务,为批量部署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指南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发展
1.制定行业标准
广科院牵头制定了《4K超高清晰度插入式微型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有线电视单向网关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有线电视单向网关与4K超高清晰度插入式微型机顶盒的交互协议规范》等3项行业标准,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入网认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机顶盒的性能指标、功能要求、测试方法等,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在对全业务体系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牵头制定《有线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及互联网电视页面、收费、运营管理规范(试行)》等行业标准,明确收费包压减目标、操作界面优化要求,为治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企业标准
基于行业标准,推动各机顶盒企业完成了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推动企业研发
目前,已有15款机顶盒提交入网认定申请,13款完成入网认定测试,有力地推动了行业规范化发展。
(三)推广部署插入式机顶盒,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1.明确目标与分工
按照“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广科院加强与中国广电、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的沟通协调,明确各方在插入式微型机顶盒批量部署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中国广电计划部署250万台,中国电信300万台,中国移动400万台,中国联通180万台。
2.强化技术支撑
持续发挥工作专班作用,组织机顶盒厂商、芯片厂商、软件方案商等共同参与,为运营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通过优化测试平台、研发自动化测试工具等手段,提升了测试服务能力,确保了机顶盒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3.推进试点与反馈
在重点省份开展试点部署工作,通过对已部署机顶盒用户使用情况的跟踪调研,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与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为大规模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强化监管能力,用技术巩固治理成果
为防止“套娃”收费乱象反弹,广科院开发了自动化电视页面监管系统,通过部署采集机器人对各运营平台收费包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合规收费包备案管理,并对运营页面进行远程抽查。
三、工作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广科院参与的“双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用户满意度和行业生态活力双提升。
(一)解决用户痛点,提升观看体验
收费乱象有效遏制,消费透明度大幅提升。全国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平台收费包总数从2766个压减至701个,压减比例超70%。收费流程全面优化,电视界面明确标注节目收费信息,用户消费前即可清晰了解费用详情,有效避免了“连续充值仍无法观看”等消费陷阱。
机顶盒部署美观、性能提升。机顶盒部署在电视机后面,且减少了连线,最大限度兼容专网广播电视业务且实现了美观的部署效果。四款高性能芯片的应用与硬件设计的优化,使机顶盒具备了更高的性能与更好的稳定性。支持4K超高清节目直播、点播等功能,满足了用户对高质量视听体验的需求。
(二)优化行业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治理工作倒逼行业规范发展,推动产业链各方从“野蛮收割”转向“内容为王”,优质内容供给显著增强,公共服务属性进一步强化。在产业协同和市场拓展方面,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为电视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广科院坚持以“广电为民”为宗旨,不断深化技术创新,推动电视大屏回归公共服务本质,强化技术支撑,推动机顶盒产品的不断优化升级,为构建便捷、高效、优质的电视收视环境,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