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院内动态

科技赋能精品内容创作,“国家队”实验室推动AI在视听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

发表时间: 2025-11-06

打印

收藏

关闭

来源:科技视听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视听内容的生产方式。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智能媒体内容生成系统,让"AI驱动创作"从概念走向现实。


01

技术突破:构建智能后期制作新范式

/ AI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智能媒体内容生成系统是实验室近年来的核心科研成果之一。该系统聚焦视频场景智能合成关键技术,构建了覆盖多模态输入、内容生成、三维重建及成品校验的全链路智能化技术体系,为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机构提供高效、精准的智能后期制作支持。

 

在生成输入的预处理环节,系统能够智能理解创作意图,不仅支持视频、文本、语音等多种输入形式,而且能够准确解析语义信息,理解创作需求。例如,制作人员只需输入"生成一个夕阳下的江南水乡场景",系统就能准确识别关键要素。

在文本引导生成多模态内容环节,系统拥有精准的内容生成能力,系统集成GPT-2、DeepSeek大语言模型,可以将文字描述转化为输入扩散模型的精准控制信号,进而生成光影协调、层次丰富的动态画面。通过先进的光照一致性算法,实现虚拟元素与实景环境的完美融合。


在三维数字化内容生成环节,系统支持高精度的三维重建,通过结合CLIP与NeRF等先进技术,系统能够快速生成高保真三维模型,显著提升虚拟内容在真实场景中的沉浸感。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虚拟演播室、特效制作等场景。

此外,实验室还构建了广电视听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库中数据覆盖光照模拟、三维重建、人物生成等多类场景,为行业的大模型训练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算法与数据支撑。

02

应用场景落地:从演播厅到微短剧的全面赋能

/AI 

目前,系统已在多个实际应用场景中得到验证,并累计完成超过1.5万次接口调用,为行业精品内容创作提供了创新路径。


智能演播厅应用

在新闻制作和综艺节目录制中,系统实现了基于自然语言指令的实时场景生成。制作人员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指令,快速构建虚拟演播场景,大大提升了制作效率。



微短剧规模化生产

实验室联合行业伙伴,已完成12部主题微短剧的智能生成,涵盖非遗传承、交通安全等多个领域。系统能够确保剧情逻辑的一致性,实现跨剧集的风格统一。


直播与展会创新

在直播场景中,系统能够实现背景的实时替换与动态生成;在行业展会宣传片制作中,通过生成式视觉模型打造出科技感与艺术感兼具的视觉内容,并应用于CCBN展会宣传片制作,全面提升了行业展示的视觉品质。

03

标准建设:推动行业协同发展

/AI

为确保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实验室牵头制定了《视听节目制作播出人工智能应用集成规范》,建立了涵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AI能力的统一技术标准。

这一标准实现了接口规范统一,简化了各类AI模型的对接流程;同时实现了跨平台兼容,促进不同系统间的高效协同;此外还建立了智能化节目策划与制作流程,并配套可视化工具,实现从选题策划到成品校验的智能化支持。

04

展望未来:推动深度融合与行业变革

/AI

实验室将继续深化AI技术在内容生产、传播、监管等全链条的应用,重点拓展AI在创意表达、视觉设计等领域的应用边界,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


图片

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简介


“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5月10日,依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开展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标准体系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发展趋势与政策研究、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标准与评估方法研究、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服务平台建设、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咨询与实验室共享等五个方面。

图片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