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10月20日,2017年广科院、规划院学术交流会暨2016年度《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发布活动在北京隆重举办,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和广播电视规划院两支广电科研“国家队”再度联袂举办高端学术交流会议。学术交流会开幕式由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少君主持。
![]() |
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少君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许家奇应邀到会。许司长首先对两院学术交流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希望交流会越办越好,同时,还对两院为广电科技支撑做出的贡献表达感谢,期待两院在今后科技发展过程中给予科技司更多的支持,大家共同努力,将广电科技事业做到更好。
![]() |
总局科技司司长许家奇 |
会上,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和广播电视规划院党委书记许秀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大会致辞。两位院领导结合“十九大”习总书记报告中关于科技工作的讲话精神,高度肯定了两院学术交流会在促进广电科研工作和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作用。
邹院长认为,两院学术交流会的举办是为广电科技工作增添力量,“知彼者胜,知己者明”,是两院知己知彼,增进了解,互相学习的过程。许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时不我待,两院学术交流会作为广播影视科技盛会,必将对广播影视科技的创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
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 |
![]() |
广播电视规划院党委书记许秀中 |
两位院领导还在致辞中对两院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以及两院未来科技工作寄予厚望。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少君、专职党委副书记郑思慧、总工盛志凡,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谢锦辉、副院长秦勇等领导出席了学术交流会。
学术交流会上午日程由广播科学研究院王亚男主持,下午日程由广播电视规划院黎阳主持。在2016年度《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发布之后,来自两院的9名科研工作人员演讲汇报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情况,内容涉及高动态范围(HDR)关键技术、三维声(3D Audio)音频技术、地面数字电视ATSC 3.0物理层技术、地面电视全数字频率规划、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SDN/NFV)关键技术、互联网电视服务地址溯源技术、有线电视网络大数据多维可视化分析及深度学习应用、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媒体融合语境下的人工智能等诸多行业技术热点。
《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论文发布
规划院信息所所长、《广播与电视技术》执行主编何剑辉在两院学术交流会上介绍了“2016年度同方吉兆《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评选工作的整体情况,并宣读了终评会评选结果。
![]() |
《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评选至今已经举办了七届,旨在服务业内的广大技术工作者,推动行业内新技术的学术交流和应用推广。本届《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盲评的方式,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共三轮严格评审,最终从《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年全年刊发的300篇技术论文中,评选产生了十佳优秀论文,终评结果已在总局官网公示,最终结果将于公示期结束后正式发布(拟获奖名单附后)。
广科院、规划院学术交流专题报告
1、《HDR关键技术及标准化现状》
![]() |
广播科学研究院电视所周芸基于超高清电视和高动态范围HDR的定义,全面介绍了HDR在节目制作、编码、传输、解码、显示等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化现状,据悉,ITU、MPEG、SMPTE、ARIB、DVB等国际标准组织均开展了HDR系统标准化工作。周芸重点介绍了我国HDR广电行标的相关进展情况。据悉,2016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工信部联合成立了HDR专题组,开展我国HDR广电行标的制定工作。目前标准仍在制定中,预计今年年底发布正式标准。我国的HDR标准是一个端到端的标准,一方面需要解决HDR如何与现有SDR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在终端通过HDR显示适配来对亮度范围自适应调整,实现HDR节目的最佳还原显示。
2、《三维声(3D Audio)音频技术方案与标准测试测试》
![]() |
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心研究所汪芮在报告中介绍了三维声的概念、技术、标准以及三维声在国内的发展情况。汪芮从技术角度阐述了三维声如何通过音箱阵列或耳机为听众创造具有三维空间感、方位感的声音影像。据介绍,三维声技术从音源采集制作的方式来看主要有基于声道实现、基于声床+对象实现和基于场景实现三种。国际上,ITU1、ATSC2、ISO/IEC3等组织已出台了规定三维声音频系统的通用框架、扬声器布局、元数据格式、回放渲染技术规范的标准,中国已于2016年年初成立三维声(3D Audio)专题组,针对广播电视领域三维声节目制作、传输分发和重放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及标准制订。中国的三维声行业标准技术采用声道+对象的实现方式,经过将两年对三维声技术需求的制定、提案征集,并对标准提案进行测试及验证,现在已进入测试总结和标准撰写的阶段。
3、《ATSC 3.0物理层技术介绍与讨论》
![]() |
广播科学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所杨明主要介绍了ATSC 3.0标准的概况,并对其中物理层协议内容及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还就其应用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美国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于2011年着手启动了新一代地面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标准ATSC 3.0的制定工作,2013年开始向全球征集技术提案,2015年基本完成技术状态冻结,2016年起至今已陆续发布14项相关标准,目前剩余7项正在制定中。杨明认为ATSC 3.0物理层技术标准(A/322:2017)作为ATSC 3.0标准的核心,代表了现阶段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发展水平。他同时指出,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看,由于相关实践经验的欠缺,标准中大量新技术的引入带来了大量的新增的不确定性,对于从业务规划、技术方案、网络规划、工程实施等各环节都将带来影响。相应地,从技术政策、频率管理到规划及评估工具等环节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改进。
4、《我国地面电视全数字频率规划研究》
![]() |
广播电视规划院无线研究所李雷雷结合我国地面模拟、数字电视的频率占用状况和未来地面数字电视业务的应用需求,重点介绍了我国地面电视全数字频率规划原则及方法和频率规划方案。据悉,项目组研究确定了全数字时期的频率规划目标,充分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的技术特点,高效、科学、合理的配置无线广播电视频率资源,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数字电视规划方案,为中央、省、地(市)、县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地面广播电视频率需求以及地面电视全数字化覆盖目标。全数字规划将使用47个地面电视频道DS-1至DS-48(DS-5频道除外),考虑覆盖效果最大化和频率调整难度,计划按照全国/省域单频网、地市域单频网,以及县域多频网/跨县单频网、特殊地区频率预留的顺序进行规划。
5、《SDN/NFV关键技术及其在城域网的应用研究》
![]() |
广播电视规划院有线研究所宫良认为SDN/NFV技术是未来实现网络智能化运行和资源敏捷化调度的主要途径,其关键技术有虚拟化、软件定义技术,以及现有MPLS/IP技术的扩展等等。SDN技术旨在实现通过路由/交换设备的软件定义化控制和管理使网络具备可编程的能力,进而促进网络的智能化,NFV技术旨在通过利用通用硬件平台承载电信专用的网元功能,从而实现网元功能的可扩展,提高网络的敏捷性,摆脱厂商绑定。报告基于SDN/NFV关键技术的研究,还对基于三层解耦的vBRAS实现架构和基于Spine-Leaf架构的城域网实现技术进行了应用分析。宫良指出,SDN技术和NFV技术的结合实现了网络的智能、敏捷,为网络的规模化业务部署、高效运行、能力开放提供了技术路径。
6、《互联网电视服务地址溯源技术分析经验分享》
![]() |
广播科学研究院互联网视听技术研究所何晶在报告中基于互联网电视技术体系与现有新媒体技术体系的对比分析,介绍了互联网电视服务地址溯源技术中HTML语言、HTTP协议、地理信息映射与服务功能的对应关系。通过互联网电视服务地址溯源技术,可以将取证的网络数据报文通过分析,发现节目服务平台的主体和位置信息,支撑关于各地管理机构依据各自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及接入服务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的要求,加强互联网电视节目服务平台管理。何晶指出,溯源体系包含节目服务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他还对互联网电视服务地址溯源技术在内容识别、分片恢复、解码分析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HTTP协议未来发展趋势。
7、《有线电视网络大数据多维可视化分析及深度学习应用研究》
![]() |
广播科学研究院有线所万倩介绍了适用于有线电视网络运营的可实现用户收视行为多维分析及可视化结果呈现的大数据多维可视化分析平台,该平台可以帮助广电运营商全面地对用户收视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并结合商业智能工具进行可视化呈现,简化了分析人员的操作。据介绍,平台利用Hadoop平台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满足有线电视网络对日益增长的数据的分析需求,同时,利用多维分析引擎Apache Kylin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预计算,将PB级用户收视行为数据查询的响应时间降至秒级甚至毫秒级。结合平台情况,万倩还进一步介绍了基于该平台开展的用户收视规律的挖掘研究,以及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更为精准的节目热度预测、用户流失、交叉销售和内容推荐模型。
8、《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研究》
![]() |
广播电视规划院信息研究所孔彬认为广电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和任务之一是如何把握未来趋势,构建基于“内容+平台+传输+终端”的新型现代传播体系,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抢占制高点。在考量“智慧广电”未来图景和未来媒体发展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孔彬提出了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的内容智能化融合研究、平台智能化融合研究、传输智能化融合研究和终端智能化融合研究等研究方向,给出了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的发展建议: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平台可以由以可重组为特征的物理层、以虚拟化为特征的网络层,及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控制层这三层结构来构建。
9、《媒体融合语境下的人工智能》
![]() |
广播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所王磊认为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的兴起,带来了人工智能第三次发展高潮。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应用创新了融合媒体服务模式,推动了媒体融合发展。他在报告中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体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融合媒体人工智能的需求、应用场景、体系架构、关键技术,以及媒体融合语境下的人工智能。王磊指出,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将推动媒体+人工智能快速融合演进发展,构建智能媒体生态。
![]() |
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谢锦辉 |
会议最后环节,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谢锦辉作了大会总结发言。广播科学研究院和广播电视规划院的200余位员工齐聚一堂,围绕一年来两院科研工作的优秀成果展开深入的互动探讨,大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喜迎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以扎实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017年广科院、规划院学术交流会暨2016年度《广播与电视技术》十佳优秀论文奖发布活动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增强了两院科技工作的交流与协作,两院共同助力广电科技创新,将为广电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撑!
![]() |